8:30-17:30

400-990-7892

中犇教育咨询为您提供专业的高考职业规划服务、出国留学中介服务

太原科技大学
来源: | 作者:0006 | 发布时间: 2022-03-14 | 9259 次浏览 | 分享到:

       襄汾二字,太生涩。


 汾城


      4.盐湖和蒲津渡

       南风起,盐使生。

       池神庙静静地矗立在盐池边,它的大殿建制规模仅次于建于永乐年间的天安门,而建造历史更为久远,唐朝时便封以公爵,天下尊宠至极。当年舜帝便是在池神庙前卧云冈上大唱《南风歌》的。

       山西资源丰富,除了战争必备的粮草、铁矿和木材等,还拥得天独厚的盐池资源。亿万年前的山出海走,让运城盐湖横空出世,并在地下留下数十米深的积淀,因为盐,文明滥觞于此,称为“最早的中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围绕盐湖周边而城。后来朝廷执行盐铁专卖,运城也因盐运之城而名。

盐湖


              除了盐湖,运城还有西侯度钻木取火痕迹,夏县西阴遗址中六千年前的半只蚕茧。人猿揖别,彬彬有礼的文明之邦,因为仓禀足。在曲沃,即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饥馑的年代,当地人也是白面馒头管饱吃,自古运城就是天下粮仓,富庶之地。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朝以全国之力,动用当年全国产铁量的八成,铸造了八尊铁牛,每尊铁牛重约7000斤,充作稳定蒲津浮桥的地锚。牛有镇河神兽之说,在大铁牛的坐镇下,河东通往国都长安的运盐之路自此畅通无阻。

       并州铁,河东盐,大铁牛,小农小康的追求,自给自足之外,进可攻退可守,缩小版的中原,放大了的田园。

蒲津渡大铁牛


       5.后土祠和霍州娲皇庙

       万荣后土祠,北京地坛之源,从汉至宋,二十四位皇帝亲临祭拜,汉武帝一首《秋风词》天地回肠。

       厚德载物。对黄天后土的尊重,于是有了后土祠,地母宫阙,温暖而有力。生民产生于此,又回归于此。农耕文明中对土地依赖,宛若婴儿对母亲怀抱的渴求。于是在上古的多种神话传说中,始终离不开女性化神祗的存在,如女娲娘娘。

       从抟土造人、定制婚姻到炼石补天,整个山西都存在着这样的传说和未经证实的遗迹,即便科学发达的今天,高等学历者也会像古人一样笃信女娲娘娘的故事,完全脱离着理性认知,因为在情感中,她们的传说代表着对土地淳朴的感恩和家乡的热爱,与生俱来难以割舍的家乡之恋,更何况在三晋版图的中部还有尊于五岳傲于天下群山的中镇霍山,娲皇庙就深藏这灵山秀水间。

后土祠


       生民把最美好的万物奉献于地母和女娲。大地对生民的付出无私而纯粹,于是生民对大地的敬仰也由衷而自觉。除非战争和暴力,山西人不会轻易走出家乡。这种深厚的土地情感是天性使然,如霍泉清澈而纯粹,如汾河奔涌而热烈。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霍州娲皇庙


       6.大槐树和杀虎口

       隆庆议和后,北方大漠的军事压力陡然消失,出现了走西口的第一批移民。至清康熙改胡为虎,与张家口东西并立,从杀虎口走出去到青葱的蒙古草原寻找生机,便是后来的“走西口”。也正因为走西口的出现,才使山西商人看到山西以北更为广阔的世界,明清晋商开始了倾轧整整两个朝代的辉煌。

       光阴不过三百年,山西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明朝初年大槐树移民不同,走西口者大多数为自愿,但大槐树移民是因为山西富庶,走西口恰恰相反,是因为山西贫瘠,贫瘠到难以养活他的子女。“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说道走西口,任何人的耳边就会有一曲悲怆而悠长的歌声小曲,不禁潸然。

大槐树


       封闭久了,主动走出去,带着先祖的无上荣光,成为山西文化精髓的断面。历史酝酿发酵而成的文化,有着蓬勃而出的阳刚,如水银泻地般在文化的荒漠中生根发芽。包头、呼和浩特、西宁,都有山西人的身影;全国十八省九百余县,都有大槐树移民后裔奋斗的姿态。很多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全由移民和后裔们完成,“凡有井水处,皆有山西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论走到哪里,晋人都保持着五千年文明的至臻至理。

杀虎口


       7.天龙山和青铜博物馆

       1939年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四名小蟊贼闯进灵石资寿寺,盗取了十八罗汉的头像,一万五千元的价格便卖掉了无价国宝。直到1997年,这批国宝才辗转从海外回归。

       天龙山和资寿寺的经历是山西古建的缩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山西古建的精美和独一性,随便一物,便可以惊艳整个世界。当年,日本人叫嚣只有在日本本土才有唐朝木构建筑。但没有想到,在山西居然存在至少四处唐朝完美建筑。在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当天,《北平日报》以石破天惊的方式报道了此事,给侵略者以狠狠地还击,注定了他们失败的下场。

佛头


       古建仅仅是山西文化自信的表象。西方世界的觊觎只能激发山西和国人更深沉的反思。保护和传承成为使命主题。除了资寿寺外,天龙山和其他地区石像的大部分佛首还流落海外,仅云冈石窟就有百余件造像和佛首被盗,分别在日本、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等地,基本上八国联军的整个班底。

       天龙山石窟头像2021年才得以回归,世人称之为“天龙昂首,一朝梦圆”。无独有偶。天龙山佛首可以在这里静静地注目汾河畔的一座新建的建筑——青铜博物馆——由两千余件海外追回文物组成的煌煌大观。

       文物作为文明体系的重要见证,他的失去与回归,无关制作的精美,哪怕是一块砖土的得失,也取决于民族的强大。

“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8.雁门关和广武城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中唐诗人李贺来到了雁门关,战争的气息让他窒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雁门太守行》中,他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雁过雄关,羽毛尚未落地,这便是雁门关的由来。汉朝时候,绝世美人王昭君便是从穿雁门而北上匈奴和亲的。雁门关内外两重天,关内春暖花开,关外北风凛冽。未等感受奇寒的塞北,王昭君就看到了荒冢围城的广武。御敌于国门之外,手足忠魂埋骨两国交界的战场。

       从汉朝开始,雁门一线就是国门守护的最前线,不知道有多少悲壮故事发生在这里。直到现在,黄昏下的广武汉墓还弥散着古朴苍凉,即便夏天,这里都有一股沁入心魄的寒气,那是长虹凌日霜刀冷月的英雄故事的开始,更是赤胆归来,江山社稷转危为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