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17:30

400-990-7892

中犇教育咨询为您提供专业的高考职业规划服务、出国留学中介服务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来源: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 作者:001 | 发布时间: 2023-03-10 | 11571 次浏览 | 分享到:

 



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中文):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学校名称(英文):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Communication

院校性质:

民办

院校类型:

职业技术

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厅

院校层级:


综合预算:


院校驻址:

四川省成都崇州市学苑东路22号、绵竹市二环路东路段88号

院校官网:

www.svccc.net/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简介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5年由四川永和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举办成立,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大学专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注册地为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学苑东路22号。2014年5月,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望教育集团”)全资收购举办学院;2015年,学院顺利通过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院占地面积410余亩,主校区座落于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崇州;分校区建在有“中国年画之乡”和“中国三大名酒之一剑南春”产地——绵竹市。截止2021年底,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343人,其中普通专科在校生15645人、本校中职在校生169人,其他529人。

       学院拥有一支近800人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02人,专任教师597余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73人。学院党群组织和行政职能部门健全;目前设有三个二级学院共七个系部;学院行政楼、教学楼、实训室、师生公寓、操场、报告厅、食堂、美食街、超市等各项教育教学与工作生活设施设备完善配套、功能齐全。

       学院着力培养面向区域、行业发展和在文化产业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一线需要的上手快、留得住、干得好、后劲足,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的文化传媒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现设有43个专业,根据四川省、成都市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需求,逐步优化专业结构,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根本、以“文化服务和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媒体艺术与媒体技术”为支撑的“122”专业建设思路。

       着力构建广播影视、文化教育、艺术设计、表演艺术、航空服务五大特色专业群,重点打造影视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学前教育、动漫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无人机应用技术七个核心专业。每年新增一个新专业。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创作生产、传承创新的高等职业教育重要基地,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较高知名度的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四川省简介








简称

简称“川”、“蜀”

由来

宋朝在今四川地区置川峡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省会

成都市

经度

东经97°21′-108°12′ 

韦度

北韦26°03′-34°19′ 

面积

 48.6万km²

人口

7709.3万(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

山脉

三大山脉:龙门山脉、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27座名山:雪宝顶、九皇山、边堆山、青龙山、九龙山、绵山、富乐山、南山、西山、罗浮山、千佛山、窦圌山、匡山、老君山、观雾山、七曲山、长卿山、三台山、云台山、牛头山、天台山、负戴山、牛心山、左担山、药丛山、北山、凤翅山。

河流

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青衣江、岷江、长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

国民生产总值

5.67万亿元(2021年)

产业

1.优势产业: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2.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德阳:高端能源装备。3.重点招商引资产业:机械产业、信息产业及医药产业。


四川省行政区划图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全省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界青海、甘肃、陕西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壤,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2020年末全省家庭户人口7709.3万人、常住人口836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68.8万人。

       历史文化悠久。先秦时为巴国、蜀国之地,北宋置川峡路,后分置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地,蜀锦、四川皮影戏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特别是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5处。

       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地形复杂多样。以龙门山一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处在广安市邻水县的御临河出省处,海拔仅184米。

       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经常发生。



     

自然资源  

       四川自然资源特点:

      1、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齐全: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132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94种,占全国总数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区。有3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天然气、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铁矿等5种居全国第三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四位;磷矿居全国第五位。

      2、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是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